袁康就太極內丹學會
The Tai-ji, Inner Alchemy and Kungfu Practice of
Master YUEN Hong-chau

主頁主頁  博士簡介博士簡介  學會簡介學會簡介  太極拳太極拳  內丹內丹  養生氣功集養生氣功集 
論文論文  功夫篇功夫篇  傳媒訪問傳媒訪問  道學講座道學講座  診症時間及聯絡方法診症時間及聯絡方法 

Tai Chi Yuen.org 道學講座 返回
氣功與中醫──氣功與靜功
1. 人通過觀察,發覺靜態的動物具備長壽、甚至成仙的條件。鶴、龜、蛇都與「仙」或「壽」的觀念有關。於是,人直覺認為模仿靜態動物或修「靜」是長生的工夫。

    《山海經》記載了神仙的型態:「鍾山之神,名曰燭陰,視為晝,瞑為夜,吹為冬,呼為夏,不飲、不食、不息,息為風,身長千里。在無啟之東。其為物,人面,蛇身,赤色,居鍾山下。」 [1] 我們的老祖宗伏羲,是人首蛇身。 [2]女媧也是人面蛇身。 [3] 遠古的先民,在神話傳說中有很多都是人面蛇身的;而且,他們的年壽都很高,八百歲也被列為「不壽」。 [4]

2. 與煉氣有關最早出土文獻是《行氣玉佩銘》,屬戰國初年的作品。

    先秦方仙道的修煉方法,大概有行氣、服食、房中三大家,直接言內丹的修煉者,尚未萌芽。修煉術在當時來說,分兩個層面發展。其一是,修煉與信仰相結合,修煉只不過是追求成仙的手段。另一是,士人在天人關係上有所覺知,借修煉以明大道。從不同的層面所存在不同的修煉模式看,煉氣思想已存在某程度的神仙觀念。《行氣玉佩銘》只有四十五字。原銘文為:

    行氣:深則蓄,蓄則伸,伸則下,下則定,定則固,固則萌,萌則長,長則退,退則天。天機舂在上,地機舂在下。順則生,逆則死。 [5]

這明顯是古代氣功的一種。全部份分成五段。(一)「蓄」:把氣深深地從外吸到體內。(二)「伸」:把氣向下延伸。(三)「定」:讓氣定在小腹。保持住這個狀態,便是「固」。(四)「萌」:那是物極必反,靜極而動的結果。這時是內氣萌生的現象。內氣就是「真氣」,定後自然有真氣出現。真氣逐漸壯大,故曰「長」。(五)「退」:指真氣慢慢沿着背正中線的督脈上引頭頂,整個工夫完成。

    這個功夫重點在於「固則萌」。萌是指「真氣」萌生,為何可以呢?首先,我們必須明白,我們日常所呼吸的氣,是有形之氣。有形的氣經過身體的造化可以變成無形之氣。另外,通過鍛鍊也可以促進無形之氣的產生。所謂「真氣」或內氣,即「無形之氣」。人體中所存養而備用的氣,不是有形的,卻是無形的。我們在日常生活所耗損的也不是有形之氣,而是無形之氣。當有形之氣儲備充足,身體便能產生質變,通過「氣多能生液,液多能生氣」的體內造化,無形之氣即真氣便會萌生。這句「固則萌」的意思也在此。 [6]我們可以想像,這個工夫的做法是很簡單的:雙腳平肩站立,雙手輕貼小腹,眼微斂,神內收,深深吸氣,導引至小腹,氣息定住,心數三至五秒。自會感覺小腹充實,腰腎之間出現一股暖流,徐徐往上升。然後呼氣。後期內丹講求無形之真氣,神仙境界必須通過陰盡陽全的修為方可達致。而所謂陽氣,又須從無形的真氣開始。《行氣玉佩銘》提到了「固則萌」的概念,反映了氣觀念已由外而內,由有形進入無形的階段,此其一。由定而固而萌的造作集中在小腹之間,由小腹氣足至真氣萌生,再讓氣循任督輸佈下去,這個小腹的作用,就相當於後世所稱之丹田的作用。雖無丹田之稱,但實已用上內丹功法,此其二。其「天機舂在上,地機舂在下」,是天覆地載,陽到天而不能升,陰到地而不能降的循環之理,蘊藏大小宇宙同途的天人合一思想,此其三。所以,它基本上有着內丹煉氣的要求。還有值得注意的是,《行氣玉佩銘》已不是肢體動作的工夫,不是像馬王堆出土的「導引圖」一類的導引術;它是一種追求內氣的工夫。

    《行氣玉佩銘》是戰國初年的文物,它與老子的年代相距不到一百年,老子思想中「致虛極守靜篤」、「道之為物,惟恍惟惚…其中有精」等修煉上的啟示,對此銘文不無影響。春秋戰國時期,氣功修煉是很普遍的。齊國稷下道家的養生術發展,及當時人們追求外丹以達致長生不死的思想,也是當時氣功活動遍及朝野的原因。

(完)

本文作者:袁康就博士

此文為2004年7月11日蓬瀛仙館道學講座之提綱。


[1] 見《山海經‧海外北經第八》。袁珂校譯:《山海經校譯》(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1995),頁200。

[2] 《帝王世紀》載:「燧人之世,…生伏羲…人首蛇身。」

[3] 同上註:「女媧氏…承庖羲制度,…亦蛇身人首。」

[4] 《山海經‧海外西經第七》:「軒轅之國在窮山之際,其不壽者八百歲,在女子國北,人面蛇身,尾交首上。」《山海經校譯》頁192。

[5] 根據羅振玉版本。

[6] 在後來五代成熟期的鍾呂丹道來說,所萌生的固然是真氣,而真氣的產生,是在有形之氣液壯旺底下出現,首先要做到的是「氣多能生液,液多能生氣」的基本工夫。

© 袁康就太極內丹學會 1999 - 2012